节省时间成本,让工作学习变得更高效!www.ddwenku.com 多多文库

多多文库 > 范文 > 资料内容页
    最新高等数学说课稿(十三篇).doc
    2024-07-04 阅读次数: [field:click/] 上传者:沧海一笑 下载全文
    高等数学说课稿篇一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a版教材)选修2-2中第§1.1.3节.作为导数概念的下位概念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位概念——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及刚刚学习了用极限定义导数基础,进

    高等数学说课稿篇一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a版教材)选修2-2中第§1.1.3节.作为导数概念的下位概念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位概念——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及刚刚学习了用极限定义导数基础,进一步从几何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导数的含义与价值,是可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概念教学与问题探究的内容.导数的几何意义的学习为下位内容——常见函数导数的计算,导数是研究函数中的应用及研究函数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导数的几何意义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曲线的切线定义,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让学生感知和初步理解函数在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就是函数的图像在处的切线的斜率,即=切线的斜率.

    (2)导数几何意义简单的应用.

    ——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生活问题,初步体会“逼近”和“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回顾圆锥曲线的切线的概念,复习导数概念,寻找在处的瞬时变化率的几何意义;

    (2)观察p7上探究问题,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由学生参与操作,发现割线变化趋势,分析整理成结论;

    (3)通过学生经历或观察感知由割线逼近“变成”切线的过程,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高台跳水模型中,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描述比较在,,处的变化情况,达到梳理新知的目的,渗透“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

    (5)通过分析导数的几何意义,研究在实际生活问题中,用区间较小的范围的平均变化率,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瞬时变化率.

    >>《导数的几何意义高三数学说课稿》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淘教案网]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经过几何画板演示割线“逼近”成切线过程,让学生感受函数图像的切线“形成”过程,获得函数图像的切线的意义;

    (2)利用“以直代曲”的近似替代的方法,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发现问题的乐趣;

    (3)增强学生问题应用意识教育,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重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实际应用,“以直代曲”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对导数几何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在每处“附近”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的近似关系的理解.

    关键:由割线趋向切线动态变化效果,由割线“逼近”成切线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诱发思考

    1.初中平面几何中圆的切线的定义;

    2.公共点的个数是否适应一般曲线的切线的定义的讨论;

    3.用幻灯片演示圆的切线和一般曲线的切线情形.

    回顾:初中平面几何中圆的切线的定义是什么?

    思考:这种定义是否适用于一般曲线的切线呢?

    提问:你能否用你已经学过的函数曲线的切线举出反例?

    强调:圆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这种定义并不适用于一般曲线的切线.

    教师提出三个层次的问题,由学生思考后回答,诱发学生对圆的切线定义的局限的反思;

    借助幻灯片演示感知曲线切线定义的各种情形,为寻找切线的逼近定义提供“亲身”经历.

    实验观察

    思维辨析

    演示实验:如图,当点(,,,)没着曲线趋近点时,割线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借助几何画板由割线逼近成切线的过程).

    演示过程:

    板书:1.曲线的切线的定义

    当时,割线(确定位置),

    pt叫做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

    2.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f(x)在x=x0处的导数是切线pt的斜率k.即

    1.交流讨论观察结果;

    2.思考割线的斜率与切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3.参与分析和推导函数f(x)在x=x0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1.让学生参与曲线的切的逼近发现过程,初步体会曲线的切线的逼近定义;

    2.初步感知数学定义的严谨性和几何意义的直观性;

    3.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导数的定义,推出导数的几何意义,让学生分享发现的快乐.

    观察发现思维升华

    板书:3.数学思想方法:“以直代曲”思想方法.即

    曲线上某点的切线近似代替这一点附近的曲线(通过几何画板演示).

    1.教师诱导学生观察,并下结论,教师强调,“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微积分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2.放大点p的附近,感受切线近似于曲线.

    1.让学生直观感知:在点p的附近,pp2比pp1更接近曲线f(x),pp3比pp2更接近曲线f(x),…….过点p的切线pt最贴近p附近的曲线f(x).

    2.体会“以直代曲”.

    学而习之小试牛刀

    例1:求抛物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

    变式训练:过抛物线的点处的切

    线平行直线,

    求点的坐标.

    1.引导学生分析:切线在切点a处的斜率应该是什么?

    2.由学生根据导数的定义式求函数在x=1处的导数,教师写出规范的板书;

    3.提出变式训练.

    1.初步体会导数的几何意义;

    2.回顾用导数的定义求某处的导数;

    3.设切点,由求知数来表示导数;

    4.规范解题格式

    高等数学说课稿篇二

    《随机抽样》是人教版职教新教材《数学(必修)》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的基础,“随机抽样”又是“统计学‘的基础,因此,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抽样”是基础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抽样的必要性,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2)通过实例分析、解决,体验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及其方法的可靠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身边事例研究,体会抽样调查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抽样思考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常见的两种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难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设想。

    下面我再具体谈谈教学实施过程,分四步完成。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例1:请问下列调查宜“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a、一锅水饺的味道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d、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

    e、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抽样”,并板书课题——xxxx抽样「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调查,明确学习“抽样”的必要性。

    (二)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屏幕出示〉例3:语文老师为了了解07电(1)班同学对某首诗的背诵情况,应采用下列哪种抽查方式?为什么?

    a、在班级12名班委名单中逐个抽查5位同学进行背诵

    b、在班级45名同学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学进行背诵

    先让学生分析、选择b后,师生一起归纳其特征:(1)不放回逐一抽样,(2)抽样有代表性(个体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学生体验b种抽样的科学性后,教师指出这是简单随机抽样,并复习初中讲过的有关概念,最后教师补充板书课题——(简单随机)抽样及其定义。

    从例2、例3中的正反两方面,让学生体验随机抽样的科学性。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复习基本概念,如“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

    〈屏幕出示〉例4我们班有44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座谈会,要使每名学生的机会均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想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抽签法”步骤:

    (1)编号制签

    (2)搅拌均匀

    (3)逐个不放回抽取n次。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抽签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

    1、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2、体会“抽签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屏幕出示〉例5、第07374期特等奖号码为08+25+09+21+32+27+13,本期销售金额19872409元,中奖金额500万。

    提问:特等奖号码如何确定呢?彩票中奖号码适合用抽签法确定吗?

    让学生观看观看电视摇奖过程,分析抽签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入随机数表法。教师出示一份随机数表,并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结合上例让学生讨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

    (1)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

    (3)取数。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随机数表法”的实施步骤。

    高等数学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奇偶函数的判定以及奇偶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

    培养学生化归、分类以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回顾

    1、奇偶函数的定义:应注意两点:①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偶函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②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对定义域中任一x均成立)。

    2、判定函数奇偶性的方法(首先注意定义域是否为关于原点的对称区间)

    ①定义法判定(有时需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变式:f(x)f(x)f(x)f(x)0f(x)1(f(x)0)。f(x)

    ②图象法。

    ③性质法。

    3、奇偶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①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②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并且在两个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有相同的单调性;③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并且在两个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反;④若奇函数f(x)的定义域包含0,则f(0)=0;⑤f(x)为偶函数,则f(x)f(x);⑥y=f(x+a)为偶函数

    而偶函数y=f(x+a)的对称轴为f(xa)f(xa)f(x)对称轴为x=a,x=0(y轴);⑦两个奇函数的和差是奇函数,积商是偶函数;两个偶函数的和差、积商都是偶函数;一奇一偶的两个函数的积商是奇函数。

    二、典例分析

    例1:试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x|(x1)0;(1)f(x)|x2||x2|;(2)f(x);(3)f(x)x2x1__(x0)(4)f(x);(5)ylog2(x;(6)f(x)loga。2x1__(x0)

    解:(1)偶;(2)奇;(3)非奇非偶;(4)奇;(5)奇;(6)奇。简析:(1)用定义判定;

    (2)先求定义域为[,再化简函数得f(x)则f(x)f(x),为奇函数;

    (3)定义域不对称;

    (4)x注意分段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5)、均利用f(x)f(x)0判定。

    例2,(1)已知f(x)是奇函数且当x>0时,f(x)x32x21则xr时x32x21(x0)f(x)0(x0)32x2x1(x0)

    (2)设函数yf(x1)为偶函数,若x1时yx21,则x>1时,yx24x5。

    简析:本题为奇偶函数对称性的灵活应用。

    (1)中当x<0时,x0,则f(x)(x)32(x)21可得f(x)x32x21,∴x<0时,f(x)x32x21

    也可画出示意图,由原点左边图象上任一点(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x,y)在右边的图象上可得y(x)32(x)21yx32x21。

    (2)中yf(x1)为偶函数f(x1)f(x1)f(x)的对称轴为

    x=1故x=1右边的图象上任一点(x,y)关于x=1的对称点(x2,y)在

    (可画图帮助分析)。yx21上,∴y(x2)21x24x5。

    本题也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确定出解析式。

    练习:设f(x)是定义在[—1,1]上的偶函数,g(x)与f(x)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当x[2,3]时g(x)2t(x2)4(x2)3(t为常数),则f(x)的表达式为xx。

    例3:若奇函数f(x)是定义在(—1,1)上的增函数,试解关于a的不等式f(a2)f(a24)0。

    分析:抽象函数组成的不等式的求解,常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脱去“f”符号,转化为关于自变量的不等式求解,但要注意定义域)。

    解:依题意得f(a2)f(a24)f(4a2)(∵f(x)为奇函数)又∵f(x)是定义在(—1,1)上的单调增函数

    1a21∴1a241

    2a24aa2

    ∴解集是{aa2}

    变式1:设定义在[—2,2]上的偶函数f(x)在区间[0,2]上单调递减,若f(1m)f(m),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1m||m|简解:依题意得21m2

    2m2121m

    (注意数形结合解题)

    变式2:设定义在[—2,2]上的偶函数y=f(x+1)在区间[0,2]上单调递减,若f(1—m)

    11m3简解:依题意得1m3

    |1m1||m1|1m22

    例4,已知函数f(x)满足f(x+y)+f(x—y)=2f(x)·f(y),(x,yr),且

    (1)f(0)=1,(2)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f(0)0,试证:

    (分析:抽象函数奇偶性的证明,常用到赋值法及奇偶性的定义)。解:(1)令x=y=0,有f(0)f(0)2f2(0),又f(0)0∴f(0)1。

    (2)令x=0,得f(y)f(y)2f(0)f(y)2f(y)

    ∴f(y)f(y)(yr)

    ∴f(x)为偶函数,∴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归类总结出抽象函数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变式训练:设f(x)是定义在(0,)上的减函数,且对于任意x,y(0,)x都有f()f(x)f(y)y

    1(1)求f(1);(2)若f(4)=1,解不等式f(x6)f()2x

    (点明题型特征及解题方法)

    三、小结

    1、奇偶性的判定方法;

    2、奇偶性的灵活应用(特别是对称性);

    3、求解抽象不等式及抽象函数的常用方法。

    四、课后练习及作业

    1、完成《教学与测试》相应习题。

    2、完成《导与练》相应习题。

    高等数学说课稿篇四

    1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五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1) 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所反映出的“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就可以看到《数学》本身的“量化”与“物化”。

    (2)从建构手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2 能力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数形结合”能力。

    4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完美结合。

    关键:本节课通过“数形结合”,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变通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先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

    ......试读结束,免费注册后可下载完整电子版(最新高等数学说课稿(十三篇).doc)

本类下载排行

  • 最新父亲生日宴会说辞(6篇)
    所属分类:范文资料
    更新时间:2024-07-05
    点击次数:11
    父亲生日宴会说辞篇一 在这明媚如花的五月里,在这个风和细雨的祥和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我爸爸八十岁寿辰的庆典时刻,我们万分的大高兴。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姐弟四 ...
    前往查看
  • 商品房买卖合同预售 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备案(二十篇)
    所属分类:范文资料
    更新时间:2024-07-04
    点击次数:11
    商品房买卖合同预售 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备案篇一 乙方:(卖方)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成交房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前往查看
  • 最新铺位出租合同样板(17篇)
    所属分类:范文资料
    更新时间:2024-07-04
    点击次数:11
    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 ...
    前往查看
  • 2023年安徽省劳动合同(十五篇)
    所属分类:范文资料
    更新时间:2024-07-04
    点击次数:11
    安徽省劳动合同篇一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北京市劳动局制用人单位(以下简称甲方)与(以下简称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平等协商同意,自 ...
    前往查看
  • 挂职副校长工作总结 挂职副校长简短发言稿(19篇)
    所属分类:范文资料
    更新时间:2024-07-04
    点击次数:10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 ...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