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缺陷报告作为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我在参与一段时间的缺陷报告工作中,不仅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更加意识到了自身在这个工作中的不足。在前进的道路上,要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能力,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缺陷报告是一个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每一个细节上。在填写报告时,我学会了用实际情况和观察来准确描述缺陷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之前,我经常不够细致,只是简单的列举出一些现象,而忽略了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通过这次工作,我发现详细和准确的描述对于解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帮助技术人员定位缺陷并进行改进。
此外,缺陷报告也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我学会了主动与他们联系沟通,即使遇到问题也要及时详细地进行反馈。刚开始时,我对沟通有些畏难情绪,觉得技术人员对不对我工作要求提出质疑似乎是对我工作的不认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明白了技术人员与我是团队合作关系,并不是对我个人的怀疑。通过沟通,我获得了技术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不仅更好地完成了缺陷报告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
另外,缺陷报告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耐心和细心的品质。在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需仔细甄别的问题。比如,某些问题可能表面现象相同,但的确存在不同的原因,如果不耐心去分析和比对,很容易遗漏和混淆,进而影响缺陷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我在工作中尽量不匆忙,停下来思考和比对,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此外,还应具备自我学习和不断追求进步的态度。缺陷报告工作更新换代快,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想在这个岗位上持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新的报告方法和新的分析技术。为了提高个人的专业性,我主动寻找各种学习资源,拓宽自己的视野,争取成为行业内一名出色的缺陷报告员。
通过这段时间的缺陷报告工作,我深刻认识到了缺陷报告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这个工作中的不足。要加强自身的细致观察能力,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缺陷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与技术人员积极沟通,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此外,要具备耐心和细心的品质,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最后,要具备自我学习和不断追求进步的态度,保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专业性。相信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不断追求行业内的卓越。
就目前而言,我国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财务分析比率主要由反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三类比率构成。
(1)偿债能力比率。
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对各类债权人的清偿能力。反映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它们的资料来源于反映时点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即某一时点的(流动)负债与可用于偿债资产的关系。报告日时点的静态状况,具有较强的粉饰效应。企业可以通过瞬时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等方法来粉饰比率,人为操纵其大小,达到自己“理想”的财务报表数据,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而且在流动资产中包含了大量的不良应收账款、变现能力较弱的存货、不能变现的预付费用和企业的短期股票因投资套牢而转化为事实上的长期投资等,这势必造成账面流动资产可以及时足额偿付到期债务的假象,从而减弱企业的偿债能力。
另外,有一些会增强或减弱偿债能力的'资料数据并不能从财务报表上获取,如可动用的银行货款指标、企业信用额度等因素,它们会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的或有负债、由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等,它们会增加企业的偿债负担。因此,仅仅依据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的企业财务分析其有效性必然受到影响。
(2)营运能力比率。
营运能力比率是反映企业资产周转速度快慢的指标。各种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为该项资产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数,并非真正的期间平均值。企业只需调节该资产期初、期末两个报表值,就可以改变该项比率的计算结果。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它不能准确地反映年度内收回账款的进程及均衡情况;当销售具有季节性,尤其是当赊销业务量各年相差悬殊时,该指标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连续反映。在实际运用中,销售成本的高低受存货计价方法的影响很大。另外,该指标很容易受企业管理层通过降低存货水平,来达到提高周转率的目的。而且,存货水平高、存货周转率低,未必表明资产使用效率低,因为存货增加可能是企业经营策略的结果,如预测未来存货价格将上涨采取的投机行动等。当企业实施存货控制、实现零库存的管理时,在对其进行考核,该比率将失去意义。
(3)获利能力比率。
获利能力比率主要是用(净)利润与投资额相比计算比值,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由于利润的计算过程除了受折旧方法选择、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大量人为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筹资方式甚至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该类指标极易操纵、虚报或瞒报。此外,公司利润并不完全都是来源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有些企业的偶然性收益超过了经常性收益,如营业外收入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经常性收益和偶然性收益它们所反映的企业经营业绩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以利润为基础计算的财务比率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盈利水平及收益质量。
进行企业财务分析时,既要充分认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又要认清财务分析的局限性;既要分析财务报告内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结果,又要充分地考虑财务报告以外的相关影响因素,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企业财务分析才能真正达到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目的。
1、 企业应在现场检查结束后及时将整改方案报送接受检查的x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同时抄报企业所在省、地、市局。
2、 整改方案应由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至少应包括:缺陷的描述、产生缺陷的原因分析、相关的风险分析评估、(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及完成时间、相关责任人。
正文部分应采取文字描述,必要时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加以说明。
附件部分应是对正文部分进一步解释说明的证明性材料。
3 、整改方案要求以红头文件形式一式两份并加盖企业公章。
4、整改方案应内容完整、表达清楚,文字通顺、用语准确,充分如实反映企业的整改情况。
二、整改方案撰写的具体技术要求
1、正文部分
缺陷的描述
1.1、企业需整改的缺陷不仅仅是检查报告中缺陷条款的内容,还应包括现场检查报告其他部分涉及的缺陷内容,如综合评定、需要说明的问题中涉及的缺陷等。
1.2、应对检查报告中涉及的每项缺陷进行详细的文字表达,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节及相关人员等。
原因分析
1.1、应对涉及的缺陷逐条进行原因分析。原因分析不应停留在引发缺陷的表面现象,应找到缺陷发生的根本原因。
1.2、对发生的缺陷至少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涉及软件的,应分析是否制订了相应的文件;相应的文件的内容是否完善、合理;相应的文件是否已经过了培训;员工是否按照相应的文件进行了操作;质量管理部门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涉及硬件的,应主要从设计选型、施工安装、日常维护等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审阅支持该硬件的文件系统。
涉及人员的,应分析是否配备了足够的人员;相关人员的能力是否胜任该岗位的需要;相关人员是否受到了应有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否已被掌握。
1.1、应对涉及的缺陷逐条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评估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该缺陷带来的直接后果;
该缺陷可能发生频率的高低;
该缺陷涉及的范围,是否涉及本次检查范围外的产品;
该缺陷是否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
该缺陷是否对产品质量存在潜在的风险;
风险的高低程度。
1.2、风险评估结果认为存在的缺陷对已经生产或上市的产品产生质量风险的,企业应明确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产品控制措施,包括拒绝放行、停止销售、召回、销毁等。
1.3、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与风险等级相适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拟)(已)采取的整改措施
1.1、(拟)(已)采取的整改措施应包括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1.2、纠正措施
企业应根据原因分析及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企业内部进行全面排查,举一反三,分析关联性环节是否存在同样问题,如考虑相邻批次、其他车间相同工序等,提出对缺陷采取的修正行动或拟采取的修正行动。
1.3、预防措施
对有可能再次发生的缺陷应提出明确的预防措施,以防止此类缺陷的再次发生。
1.4、(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应明确相关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明确完成时间。
1.4、(已)采取的整改措施应详细描述,并附整改资料、证明。
2、附件部分
企业应在附件提供所采取的产品控制措施和整改措施的证明性材料,材料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2.1、风险评估认为存在的缺陷对已经生产或上市的产品有质量风险,采取拒绝放行、停止销售、召回、销毁等措施的,应提供产品的名称、规格、批次、数量、销售情况、流向及对产品的处理情况。
2.2、涉及关键岗位人员调整的.,应提供相应的文件及相关人员的资质证明复印件。
2.3、涉及人员培训的,应提供相应的培训计划或培训记录,包括培训内容、时间、参加人员、考核方式、考核结果等。
2.4、涉及文件系统的,应提供新起草或修订的文件文本,修订的文件应提供新老文件的对照,并标注修订的内容。新起草或修订的文件应有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证明性材料。
2.5、涉及厂房设施设备变更的,应在文字说明的同时,附变更后图纸或照片等证明性材料。在短期内确实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方案或计划。
2.6、涉及关键设施设备、供应商、工艺、检验方法等重要变更的,应提供相应的研究验证资料。在短期内确实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研究验证方案。
2.7、涉及计量校准的,还应提供相应的计量校验合格证书。在短期内确实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说明材料。
2.8、涉及标识的,应提供整改后反映标识状况的照片或其他证明性材料。
《缺陷分析及整改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gsp检查缺陷项目的整改报告本次gsp检查小组于2010年1月21日对我公司的药品经营和质量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现场检查,检查结果为:一般缺陷5项,严重缺陷0项。对上述缺陷,检查小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和实施措施。我公司针对上述缺陷项目,逐项进行落实整改和完善,现汇报如下:
(1)4104部分药品储存不符合规定,距墙不足30cm整改措施:严格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5距”要求对距离墙面不足30cm的药品重新进行储存,并指令药品养护人员今后严格按照药品储存要求指导仓库保管人员储存药品。
(2)2106无拆零药药品配送拼箱单。
整改措施:绘制并下发拆零药品拼箱发货单,责成库房部及配送部对拆零药品严格出库单所列顺序,进行合理拼箱并付有拼箱发货单。
(3)4201药品养护人员未能及时指导保管人员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
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对当事员工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并责成质管部定期对库房药品储存进行监督、指导,落实具体措施,杜绝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求根据其分类重新进行陈列,由货区管理人及时对陈列药品进行清洁防尘,货架顶部不得陈列药品。
(5)门店陈列的个别药品未按用途分类摆放。
整改措施:细化药品分类,对未按用途分类摆放的个别药品按照其功能主治(适应症)、剂型等重新进行分类摆放。
以上为我公司对本次gsp检查缺陷项目的整改报告,恳请贵局给予审核、指正。通过本次检查,使我公司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做好gsp各项管理工作,为广大顾客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销售服务。
药品连锁有限公司。
2010年1月23日。
根据内部控制自查工作安排,结合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设研所)的控制目标和管控重点,我们对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自查。
一、 2017年度设研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本年度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设计是分组进行工作,共分为3个小组,由组长进行分组管理体系建设,小组依据各自项目分工开展各自工作。
内部管理制度流程由小组负责人负责各自小组成员的日常工作安排、出差、考勤及工作情况的考核,再由本部门负责人统一开会了解各个小组的工作开展情况。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内部培训,营造良好的内控气氛,包括管理制度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岗位职责描述、业务流程等内容。形成重制度、重程序的良好工作氛围。
(2)研发组织建设关键要点包括研发组织、研发流程体系、劳动价值体现、职业生涯规划、团队文化五个方面,进行明确组织职责、合理分工、责任落实,使各个员工能够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实现整体使命和目标。
流程管理、市场管理。
(4)研究所为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两大开发系列,并通过市场管理、项目管理、技术开发管理、流程管理等进行贯通,分清了战略侧重点,分清了各专业职能的分工,又明确了管理职责,扩充和丰富了研究所的职责范围和层次、深度。
二、本部门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
本自评报告旨在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依据总厂《内部控制评价暂行办法》,结合本部门主要经营业务和《内部控制手册》控制目标,对本部门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三、本部门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及自查的主要内容
本部门严格按照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依据总厂《内部控制评价暂行办法》,结合本部门主要经营业务和《内部控制手册》控制目标,对本部门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一)内部控制评价包括以下工作程序:
(1)成立评价工作组,制定评价工作方案。从职能部门中选配熟悉业务、参与日常监控的'业务骨干组成评价工作组,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评价工作方案中明确了评价主体范围、工作任务、人员组织与分工、进度安排和费用预算等相关内容。
(2)发布评价通知。评价通知包括评价依据、评价范围、评价方式、评价工作组成名单及联系方式、需要配合的事项。
(3)开展自我评价工作。单位内部按照评价通知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按要求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规定时间内报送评价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