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名叫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是一生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是成功女性的先驱。
她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有远大的抱负。17岁开始当家庭教师,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笔钱,到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
她有幸认识彼埃尔·居里的时候,彼埃尔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有了的历史了,而且是一位有了几项物理发明的学者。这两位不同国度、不同年龄、不同地位的人,经过接触、交谈,竟互相吸引住了。共同的美好理想,共同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他们的真挚爱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95年,他们在巴黎喜结良缘。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了伊萨可夫斯基的诗句:“爱情是两块宝石互相撞击的火花,不是一块对另一块的敲打。”
他们的婚礼突破了当时的世俗,没有摆喜筵,没有宗教仪式,没有戴金戒指,没有华丽的礼服。新房的陈设也十分简朴。居里的父母要赠他们家俱,他们不要。因为有了家俱,就要搞卫生。为了节省时间,在简陋的工作室里,他们只摆一张白木桌,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一堆书,一把花。晚上,他们习惯地各坐一端,静静地写作、阅读,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候,他的彼此用温柔的眼光,相对微笑;有时候,他们轻声细语,说说悄悄话。在这间宁静的小屋里,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雨果的名言:“人生是花,爱便是花的蜜。”他们有了事业,人生像花一样美;他们有了爱,日子像蜜一样甜!
就这样,他们共同奋斗了四年,提炼了几十吨沥青鈾矿的残渣,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元素——镭。这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啊!这既是伟大的科研成果,也是他们辛勤劳动和纯真爱情的结晶!
居里夫妇在科研上有了成就,巴黎大学聘请彼埃尔担任物理讲座的教授,给了他们两间大厅作为实验室,并聘请他的夫人玛丽为实验室的主任,还指派了三名助手。他们得到了多年来所渴望的做科学实验的条件,自然感到十分兴奋。可是,就在他们正要在更广阔的科研领域比翼飞翔的时候,194月19日,彼埃尔被一辆货车軋死了。居里夫人的悲痛自不待言。
伟人毕竟是伟人。是科学的伟大力量,使她从悲痛中自拔出来。
1906年,巴黎大学任命她代替居里在物理学院讲课。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她讲的第一句话是:“默察近来物理学的发展,电和物质概念发生的变化,使我们感到惊异……”这正是居里最后讲的一句话,她的课就从居里的最后一句话讲起,她延续的是他们共同的事业。
居里夫人以惊人的毅力不断地向科学高峰攀登,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虽然居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对居里的爱,一如既往,居里依然活在她心里!当她在斯德哥尔摩科学大厅发表演讲的时候,她激动地说:“授于我这一崇高荣誉是对我俩共同的赏识,同时,也是对彼埃尔·居里表示敬意。”在她的著作的扉页上,她让读者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照片,而是彼埃尔的。
1934年,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与世长辞。遵照她的遗愿,她的棺木和彼埃尔的棺木紧紧地挨在一起。
他们生前不离不弃,死后还在一起。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爱,使他们永远不分离。
居里夫人是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是世界首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并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元素。本书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女儿,在《居里夫人传》一书中,她通过引用爸妈的许多信札和日记,详细叙述了妈妈居里夫人自强不息的一生,并着重描写爸妈的工作精神和处世态度。
作者简介。
作者:(法)艾芙?居里译者:左明彻注释解说词:林光。
目录。
前言。
第一卷。
第一章玛妮雅。
第二章悲哀日子。
第三章少年时期。
第四章职务。
第五章家庭女教师。
第六章长期忍耐。
第二卷。
第八章巴黎。
第九章每月四十卢布。
第十章比埃尔?居里。
第十一章比埃尔?居里。
第十二章镭的发现。
第十三章棚屋中的四年。
第十四章艰苦生活。
第十五章博士论文和五分种谈话。
第十六章伊敌。
第十七章每日。
第十八章194月19日。
第三卷。
第十九章单独。
第二十章在功和磨难。
第二十一章战争。
第二十二章和平――在拉古埃斯特的假期。
第二十三章美国。
第二十四章开花。
第二十五章圣路易岛。
第二十六章实验室。
第二十七章使命告终。
附录。
居里夫人在工作上勇于探索,忘我献身,在生活上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在名利面前,她视名利如粪土。居里夫人为了研究出镭,整天在烟熏火燎的破棚子里工作,在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在终日的研制中,居里夫人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消逝,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居里夫人是一个爱美的人,可为了实验,竟剪掉了自己留的长头发。
在生活中,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在她们不足周岁的时候,她就对她们进行智力体操训练,后来又教她们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在居里夫人和丈夫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两对后辈也相继获得诺贝尔奖。长女伊论娜和丈夫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于195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居里夫人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107个,却全不在意。居里夫人把奖章给女儿玩,还说:“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将一事无成。”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居里夫人的故事》的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早已激动不已。我感觉我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她的一生,对我有许多的启示。
玛丽·居里是波兰人,她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小时候,她忍受着亡国之耻。在她十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去世了,没有什么比这更让居里夫人伤心了。可她去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努力,更加刻苦了。特别是她那排除一切干扰的学习态度让我感到敬佩。有一次,同学们要和她开个玩笑,在她读书的时候,用椅子把她围了起来,在她身子的左面、右面和后面各放一把椅子,在这三张椅子上面又放了两张,最后在这两张的椅子上面又放了一张,做这个“建筑”的“顶”。整个过程中,她一直在看书,一点也没有发现,直到书看完了,她抬起头,整个“大厦”轰然倒塌。她才发现,同学们和她开玩笑。由此可见她读书是多么认真啊。
她长大后,不断做科学实验,每天都在一口巨大的锅炉旁一次搅拌着二十多千克的沥青铀矿废渣。在热腾腾的锅炉旁一站就是四年,终于从八吨废渣中提炼出了一克镭。
190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她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有着极其认真的工作态度,她也非常谦虚,不像我们现在有些同学,考试一取得好成绩就骄傲自满起来。我对居里夫人的人格感到钦佩。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项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辉。她坚强、她意志纯洁、她严于律己,使我不得不肃然起敬!
现在,我要向她学习,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使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又名:玛丽.居里。
生卒年:公元1867~1934。
国别: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
生平简介。
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被誉为“镭的母亲”。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沙俄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她的童年是不幸的,母亲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母亲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著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的世界中去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上大学。1886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1891年,她到巴黎大学深造,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并获得了这两个硕士学位。学业完成后,她本打算返回祖国为受奴役的波兰人民服务,但是,与法国年轻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pierrecurie,1859~1906)的相识,改变了她的计划。1895年,她与皮埃尔结婚,18生了一个女儿,一个未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的研究工作引起了居里夫人的关注。贝克勒尔在检查一种稀有矿物质“铀盐”时,继伦琴(wilhelmroentgen1845~1923)发现x射线之后又发现了一种“铀射线”人们称之为贝克勒尔射线。贝克勒尔发现的射线,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兴趣,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居里夫人看到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于是决心闯进这个领域。但是,由于当时学校的设备房屋极为紧张,无法给居里夫人提供好的实验条件和处所,校长经过皮埃尔多次请求,才允许居里夫人使用一间潮湿的小屋作理化实验。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心中的理想辛勤地奋斗著。
居里夫人受过高等化学教育,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她在研究铀盐矿石时想到,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铀是惟一能发射射线的化学元素。她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很快发现含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绝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起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提议叫它“放射性”,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作“放射性元素”。
对大量能够收集到的矿物进行测定之后,居里夫人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经过仔细的研究后发现,这些沥青铀矿中铀和钍的含量无法解释她观察到的放射性的强度。这种反常的而且过强的放射性是哪里来的?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沥青矿物中含有一种少量的比铀和钍的放射性作用强得多的新元素。居里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试验中,已经检查过当时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居里夫人断定,这是一种人类还不知道的新元素。
居里夫人的发现吸引了皮埃尔的注意,居里夫妇一起向未知元素进军。在潮湿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攻关,18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因为按化学界的传统,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的时候,必须拿到实物,并精确地测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报告中却没有针和镭的原子量,手头也没有镭的样品。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波希米亚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矿,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铀盐。对于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哪有钱来支付这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呢?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奥地利政府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为了提炼镭,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19,居里夫人获得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皮埃尔·居里不幸被马车撞死,但居里夫人却未因此而倒下,她仍然继续研究,于19与德比恩(andredebierne,1874~1949年,于18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元素锕ac)一起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
19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用x-射线设备装备了救护车,并将其开到了前线。国际红十字会任命她为放射学救护部门的领导。在她女儿依伦(irenecurie)和克莱因(marthaklein)的协助下,居里夫人在镭研究所为部队医院的医生和护理员开了一门课,教他们如何使用x-射线这项新技术。20世纪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她的女儿依伦(irenecurie)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妇拒绝为他们的任何发现申专利,为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他们研究工作的杰出应用之一就是应用放射性治疗癌症。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皮埃尔·居里不幸被马车撞死,但居里夫人却未因此而倒下,她仍然继续研究,于1910年与德比恩(andredebierne,1874-1949年,于1899年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元素锕ac)一起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诺贝尔化学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用x-射线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