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课程实训是一门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课程,本次实训的主题是设计一款智能家居系统。在这次实训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设计带来的价值。通过这次实训,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设计技能,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下面将从整体设计、团队合作、实践过程、问题解决和展示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此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整体设计是一个艰巨且复杂的过程。在开始实训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明确了我们的设计目标和用户需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用户画像、需求分析、草图设计、三维建模等多种方法和工具。通过这样的全面设计,我们的智能家居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在不同场景下的智能控制。
其次,团队合作是设计实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我们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及时沟通,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方案,可以很好地避免冲突和错误。通过团队合作,我们的设计提升了效率,也提升了设计的质量。同时,通过团队合作,我还学到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协调合作,如何有效地解决团队内部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实践过程是设计实训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设计方案进行了编程、搭建硬件平台、调试系统等。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试验和模拟,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调整和优化设计,通过不断试错来完善系统。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了设计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并且让我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第四,问题解决是设计实训中必然要面对的挑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硬件故障、编程错误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请教老师、与同学交流等途径,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我学会了如何快速定位问题、有效寻找解决方法,并提升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展示效果是设计实训的重要环节。在实训结束时,我们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展示了我们的设计成果。通过展示,我们能够得到来自其他人的意见和反馈,从而进一步改善和完善我们的设计。同时,展示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了设计的重要性和设计所能带来的影响。在展示的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如何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想法,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设计课程实训是我在大学期间最难忘的一次课程体验。通过这个实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设计的重要和挑战,也提升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并为实现更多有意义的设计贡献力量。同时,我也希望将来能够参与更多的设计项目,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业:飞行器设计学号:39051623姓名:黄星指导老师:张铮。
一、设计课程题目。
飞机带孔蒙皮局部应力优化设计。
二、研究对象。
飞机带孔蒙皮。
三、设计目的。
综合运用有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独立地解决专业范围内比较简单的具有典型性的设计任务,为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在专业工作解决更全面而复杂的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四、研究内容。
1、矩形板和孔的位置与形状:
设计说明:在一定载荷p下,构件宽度、孔径和空边应力集中系数的关系:
2、梯形板形状:
3、双向载荷长圆孔:
五、实验环境。
六、实验过程与结果。
(一)矩形板构件:
1、模拟无限大平板。
的平板看作是无限大的。而且r=6时,应力集中系数为3.0666,非常接近理论值,说明实验时的网格划的足够密,之后的模拟实验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要想减小孔边应力集中系数,我们可以采取改变中心孔的应力场分布的方法。从单孔的应力云图可以看出,在孔边沿载荷方向应力会出现很大的降低,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发:在中心孔的附近打孔,而且我们能够预测,在竖直方向打孔的效果将会是最好的。下面是各种打孔情况的实验。
2附加孔在水平方向。
3附加孔在竖直方向。
所以下面我们具体讨论附加孔对称分。
布在竖直方向时,附加孔孔径及与中心孔孔心距对中心孔的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
对称打孔应力云图。
实验采用ansys的优化设计算法,设置两个参数附加孔半径r和孔心距y,设置r的范围为(1-5.9),因为孔径太小时对中心孔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但是附加孔径大于6的'话,由一个孔的模拟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孔径越大,应力集中系数也越大的规律,此时附加孔的应力集中将比中心孔严重,不符合题目要求。
y的范围为(7.5-36)y太大时由圣维南原理可知附加孔对中心孔的影响也可不计。
z为中心孔边与附加孔边的最小距离。
设置将每次实验的最大应力赋给变量par,par的收敛精度设置为0.005。
采用一阶算法,循环次数设置为30。第一次优化结果如下:
第一次优化应力集中系数与孔心距及孔半径的关系图。
第一次优化应力集中系数、孔心距及孔半径与循环系列号的关系图。
第一次优化各参数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26次循环的结果为最佳,但是发现此时中。
第二次优化应力集中系数与孔心距及孔半径的关系图。
第二。
次优化应力集中系数、孔心距及孔半径与循环系列号的关系图。
第二次优化各参数数据。
从图和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2、23组循环系列得到的结果很接近,
且为所有最优系列的最小值。
因为我们不能穷尽所有点而得到最佳解,故我们认为最在区域r。
(5.27175.3875);y(11.60412.137),此时能获得最优的应力集中系数。通过选取在些区域里的点进行实验,发现应力集中系数也在上述范围内,与我们的结论很好的相符。
部分命令流如下。
cyl4,0,0,6/设置中心孔位置与大小。
cyl4,0,y,r/设置附加孔位置与大小。
(二)梯形板问题。
我们用重量相对于初始情况下的减小量与应力相对初始情况下的增加量之比来衡量结果的优化程度,该值越大则表明增加相同的应力的情况下减重越明显。
首先对方形板的情况进行实验,获得初始值。平面板的大小为200*200,孔半径为10.
方形板网格。
初始应力云图。
梯形窄边长为128时应力云图。
当梯形窄边长一直减小时,我们可以预测最大应力将出现在窄。
边处而不是在孔边,这种情况也不是我们想要的。当窄边为46时,最大应力在窄边下,如下图:
梯形窄边长为46时应力云图。
故使用ansys优化设计时,设计变量x(窄边的半宽度)应该限制。
在24-100之间,为了保证所加载荷不变,故在窄边加的压力值设为变量-100/x。为了不使窄边宽度很小的情况下其网格过密,设置窄边网格数为变量40*x/100。
为了得到重量相对于初始情况下的减小量与应力相对初始情况。
下的增加量之比,我们设置变量:par/为最大应力值;
w/重量相对于初始情况下的减小量与应力相对初始情况下的增加量之比。
采用零阶算法,步长为1,进行优化。得到71组数据,如下表。
梯形板优化数据表。
梯形板优化数据图。
按照上文的衡量标准,由图可知,当窄边半宽度为97时取得最优结果。
部分命令流如下:
*set,x,23/设置窄边半宽度初值。
dpar。
*set,w,t/dpar/设置变量wk,4,x,200,,。
k,3,-x,200,,/设置窄边位置。
lsel,,,,p51xcm,_y1,linecmsel,,_y。
lesize,_y1,,,80,0.08,,,,0。
按比例划分网格参数化划分网格/参数化设置载荷//。
*get,par,plnsol,0,max/取出最大应力并赋给变量par。
(三)双向载荷长圆孔问题。
此问题为板受到双向拉力,纵向载荷是横向载荷的2倍(这是机舱段机壳常规的受载情况),原圆孔改为长圆孔。
选择板尺寸为400*400,对于实际机舱问题等,孔的半径为10,中间矩形半高度设为变量y.设置y的范围为(1-40)。将最大应力取出并赋给变量par,最小应力取出并赋给变量spar,最大应力与最小应力之差赋给变量dpar。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用变量dpar来量化孔边的应力平均水平。采用四分之一模型,孔边平均分为120份,矩形半连长平均分为80份,其余各边分为100份。网格如下:
纵轴为横向约束,横轴为纵向约束。
纵向加载-2的均布载荷,横向加载-1的均布载荷。采用ansys优化零阶方法,步长为1,部分结果云图如下:
双向载荷长圆孔优化数据。
对上表数据进行处理:
最大应力与最小应力之差和矩形半高度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ansys优化的最佳结果为y=16,此时应力云图如下:
最大应力与矩形半高度的拟合曲线。
最大应力与矩形半高度进行拟合后,方差为0.001。
拟合效果很。
好,可以用拟合的函数来计算未实验点的最大应力值,并保证足够的精度。
最大应力与最小应力之差和矩形半高度的拟合曲线。
最大应力与最小应力之差和矩形半高度的拟合后,方差为0.0058,拟合效果也很好,我们仍可以用拟合的函数来评估未实验点的应力的平均水平,通过计算在y在(15.5-18)范围内,dpar取得最优值,故得到最优区域为(15.5-18)。
部分命令流如下:
*set,y,30/设置变量y初始值blc4,-10,0,10,y。
cyl4,0,y,10/。
参数设置孔和矩形板。
的位置。
*get,sar,plnsol,0,min/取出最小应力值并赋给变量sar。
*set,dpar,par-sar/设置变量dpar。
设计课程实训是大学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课程实训,我们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与实践经验。这学期我参加了一门设计课程实训,让我有了很多收获与思考。
首先,设计课程实训让我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设计理论,如构图、色彩、字体等,但只有在实际项目中运用这些理论,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实际价值。在实训中,我们面对真实的设计需求,需要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创意和设计,这是一个考验我们对理论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的机会。通过实践,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设计效果。
其次,设计课程实训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训中,我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合作完成一个设计项目。在合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共同商讨、讨论意见、分工合作等。通过和团队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建议,尊重他人的观点,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团队合作中的互相支持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我今后的设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设计课程实训也让我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与提升空间。通过与其他优秀的设计师一起工作,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们的创意和设计能力远超过我,这让我对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训中的每一个失败和挑战都是转变和成长的机会,我通过不断地修正和改进,提升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设计课程实训也是一次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呈现自己的设计作品,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交流。这种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设计的多样性和创意的无限可能。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碰撞,我也收获了更多的设计灵感和观点,为我将来的设计之路带来了更多的启示。
总结而言,设计课程实训让我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中获得了成长与进步。通过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团队合作的锻炼、自身不足的认知与改进,以及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我对设计的认识和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我将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为未来的设计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国内“大环境”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上级政府和人民大众对我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增大,于是造成了教育难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的局面,所以,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我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是校园文化本身内涵及功能决定的。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与功能。
一般说来,校园文化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