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驱使人们奋发向前,坚持追求梦想的道路。对于每个人来说,希望都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心底最温暖的火焰。然而,希望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它需要我们经历风雨、磨砺意志,经历无数次失败和挫折,才能点燃心中的希望之火。我一直坚信,希望是为每个人而生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努力,就能逐渐把希望变成现实。
首先,希望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当人们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希望就像一束光明,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曾有一位成功人士说过:“希望是存在的,因为我在这里。”这句话表达了心怀希望的人对未来的信心和坚持。无论是学业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挫折,只要我们保持信念,怀抱希望,就能超越自我,战胜困难。
其次,希望使人们有动力去追求梦想。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宝贵的梦想,这个梦想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而希望则是实现梦想的桥梁。只有怀揣希望,我们才有勇气去踏上征程,付出辛勤的努力,迎接各种挑战。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希望,是强大的动力,它具有改变力量的本质。”
再次,希望在团队中具有凝聚力。在一个团队中,希望可以使每个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团队的目标而努力。当团队遭遇困境或挑战时,希望就像一盏指引灯,引导团队成员勇往直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希望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使团队更加有力量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最后,希望使人们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无论身处任何环境,希望都能使我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希望让我们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正如希望之光能穿透黑暗,我们也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综上所述,希望是人们之所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原因,它给予人们力量、勇气和动力去追求梦想。希望在团队中起到凝聚力的作用,使每个人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希望还能使人们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毋庸置疑,希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只要我们怀揣希望,坚定信念,勇敢迎接挑战,那么,希望之光将一直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雨果曾言:“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是人杰的乳汁。”诚然,绝境更是人生的缔造者。倘若将绝望比作一方荒凉的土地,那么希望则是灌养的源泉。绝境固然可怕,但对怀有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的人而言,只不过是一次人生的醒悟和升华。没有全无希望的绝境,唯有沉沦于绝望的心灵,借希望的翅膀,遨游心灵的天空。
谁曾仗剑将栏杆拍遍?
凭栏远眺的身影,凝重一回历史,丰润不尽的时光。辛弃疾将一颗赤诚之心,尽数撒落在千千万万铁骑恣意践踏在沙场时,他只得将所有的梦呓,托付于那一首首词章。本该是征战沙场的血气男儿,可现实却活生生地将他逼成文人。他并没有就此将那金戟抛下,而是将戟化成浓重的水墨随着黄沙而去。
一个人的怒吼抹不开一个时代的苍凉。辛弃疾便是在这个绝望的时代中的呐喊者,纵然无法寻找到实现梦的道路,却仍然心系故土,以笔为戟,奔赴沙场。
谁曾于绝望中咀嚼生命?
史铁生时常于苦难的无常之中,咀嚼着灵魂的新生,他曾于信仰的本站https:///废墟上重建了理想,在虚无的命运中超越宿命。经过痛苦的失落和彷徨,最后逃离混沌的现实探寻生活的真理,进而用顽强的诠释死生的意义。
以虚无为背景,又超越了虚无。他就像一个高僧,顿悟了生死。就像他在《好运设计》中写到的那样:“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创造意义。”他曾在绝望中绝望,而后在绝望寻找希望,终超脱命运,咀嚼灵魂。
谁曾将绝望延至死亡?
海子揣着《圣经》,踏着铁轨进入天堂;顾城杀妻,自缢于数归回梦中王国;梵高持枪于麦田,自毙奔向死亡。
假如他们能在绝境中窥探自己心灵希翼的道路,怀揣着希望去对待,自己认为已毫无希望的世界,那么一切前方的未知的道路还在等待着被挖掘。每一次心灵的窥探,都是挖掘生命的认知。
只要心灵不曾干涸,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人生时常有着绝境,从未有了无希望的绝境,如若绝境中悲悯之人,那么一切都是一潭死水。拥有希望在于你如何看待绝望。
心灵的天空需借希望的翅膀才得以遨游。
希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它引领着我们追逐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希望是一种信念,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同时,希望也是一种力量,一种给予我们勇气和动力的能量。在生活的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希望的重要性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首先,希望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动力源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梦想,在希望的引领下,我们才有勇气去追逐它。无论是成为一名医生、一名艺术家还是一名企业家,我们需要有信心和希望去实现我们的梦想。有时候,追梦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怀揣希望,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我们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希望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让我们感到迷茫和无助。然而,当我们心怀希望,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时,我们就会发现困难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坎,而是可以逐步克服的障碍。曾经有一位著名诗人说过:“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只要心中还有希望,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每当我面对挫折时,我就会告诉自己要保持希望,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这样我才能勇往直前地克服困境。
再次,希望是我们驱散迷茫的指南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困惑和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和目标。在这种时候,希望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找到出路。不论我们面对的是求职、升学还是人生抉择,只要我们怀揣希望,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最终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重新确立目标。就像有人说过的,“不管你年龄、阅历和条件如何,只要你还有希望,就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上限。”
最后,希望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动力。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有时候幸福并不容易实现。然而,只要我们心怀希望,相信自己能够追求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就会不断奋斗,不断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希望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追求幸福。
综上所述,希望是一种强大而美妙的力量,它为我们指引方向、提供动力,并且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希望,相信自己的梦想能够实现,坚持不懈地追寻幸福的道路。希望是永恒的,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希望,相信未来会更美好。让我们怀揣希望,勇往直前,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
大家新学期好!
经过了一个平安、祥和、愉快的暑假,我们怀着对新学期的向往,又回到了熟悉而幸福的乐园。20xx年,一个孕育着美好理想、满怀希望的一年。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行政衷心的祝愿老师们、同学们新学期快乐,工作顺利!学习进步!
可爱的孩子们,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老师们就了解了同学们寒假生活中的表现。很多孩子非常懂事,在完成寒假作业的同时,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的同学则利用这段时间在家多看有益的课外书,以此来开拓自己的视野,并写下了高质量的读书笔记。我们有许多的同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了自我。今天,我希望在新的学期看见同学们更健康的成长,特别是学会去关爱身边每一个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下面对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和希望:第一,必须调整好精神状态和作息时间。松散的寒假生活已经结束了,每位同学都应进行自我调整,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来。积极参与每一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第二,要做到仪表整洁。开学了,一切从头开始。所以,同学们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要把长长的头发和指甲修剪一下,整理好自己的衣服,配戴好红领巾,让自己显得更精神。
第三,争做文明守纪的好孩子。校长希望同学们在行为习惯上,继续发扬讲文明、懂礼仪的好风貌,跟老师和同学交谈积极使用普通话。在和同学的相处中,高年级的哥哥姐姐要爱护低年级的小同学。在课外活动时,上下楼梯主动靠右走,见到校园里的纸屑主动拾起来。要转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读有益的书、做有益的事、交有益的人。
第四,争当勤奋学习的好学生。小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目前我们正处于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需要同学们珍惜时间,集中精力搞好学习。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五,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要时时刻刻把“安全”两字牢记于心。不做危险的游戏,确保我们自身的生命安全。
在这里,校长还想对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说。这个学期是你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学期了,将迎来小升初考试,我真心地希望你们以新学期作为新的起点,找准方向去努力,争取在这最后的一个学期里,给老师、同学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也给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老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新的目标和任务等着我们去实现,让我们振作精神,以新的状态和面貌去迎接新的挑战。最后祝老师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心,祝同学们快快乐乐、学习进步。
30年前的今天,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出决定:设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会,长期资助我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出决定:设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会,长期资助我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10月发起实施的希望工程,截至9月,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同时,还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推出了“圆梦行动”、“希望厨房”、乡村教师培训等项目,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了贫困家庭青少年成长发展、弘扬了社会文明新风,希望工程成为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力的公益事业之一。
30年,足够让一颗种子长成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30年,足以改写人生轨迹,点亮梦想和未来。
30年,募集资金150多亿元,援建小学2万余所,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0多万名——希望工程,这项社会公益事业交出一份让人感动的成绩单。
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发起了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使命的希望工程,如今已成长为一个贡献大、参与度高、影响力深远的公益项目。
让每个孩子不再因贫穷而失去课堂。
“俺爹穷,他不让我们念书,可是我们还想念书,念出书来像你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1989年,家住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桃木疙瘩村的张胜利13岁,在经历家庭变故后,他不得不辍学。缘于对上学的渴望,张胜利给县里的“官员伯伯”写了一封求助信。这封信辗转到了中国青基会工作人员手中,成为希望工程的一个发端。
不久,张胜利接到了资助就读证,成为希望工程救助的首批学生之一,他的人生道路也因此改变。1995年,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录取,两年后,张胜利回乡任教,让希望在家乡桃木疙瘩村延续。
为了铭记希望工程,张胜利给女儿取名“张希望”。张胜利的故事,是希望工程30年书写的众多动人篇章中的一页。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上世纪90年代,希望工程先后发起“1(家)+1”结对救助和“希望小学”两大公益产品,组织开展“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号召全社会奉献爱心、捐资助学,大家纷纷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苍穹。
30年来,希望工程积极探索的“坚持党的领导,关注社会需求,符合中国国情,发挥团组织优势,动员青年积极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公益事业模式,对我国公益组织的孕育、公益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截至209月,全国希望工程累计资助家庭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爱心的凝结和汇聚。希望工程专注解决青少年因贫失学、辍学问题,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助推了全民受教育意识的提升。
蓝色心形海浪上一轮红色的太阳,配上“希望工程”四个字,共同组成了希望工程的标志,意为“托起明天的太阳”。30年来,希望工程锲而不舍地践行着一个朴素的理想: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
一场广泛、持久、深入的公益意识普及运动。
苏明娟,被称为希望工程的“名片”。30年前那张著名的“大眼睛”照片,震撼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
“我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曾是希望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受益者,如今我已成为社会公益的行动者。”苏明娟说。
读书期间,苏明娟就经常将他人的捐款转赠给需要帮助的人,参加工作后她更是将自己的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十几年来从未间断。6月,她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希望不断扩大公益影响力。
希望工程不仅为贫困学子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还完成了一场广泛、持久、深入的公益意识普及运动。
“希望工程推动了公益平等化,促进了‘人人公益’‘全民公益’;推动了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创新企业公益理念与公益模式;也为许多非专业的个人与组织深入参与公益创造了机会和平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说。
……。
30年间,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来自个人和机构的捐款超过150亿元。个人捐赠者来自海内外,遍及各地区、民族、年龄段和社会阶层,他们不仅捐钱捐物,还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志愿服务;机构捐赠者涵盖了国内外的各类企业、媒体、社会组织,以及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
30年滴水成河,30年聚沙成塔,希望始终在延续。
走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之路。
1990年5月19日,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落成。
该校前身南溪小学占地不到5000平方米,教职工不足10人。如今,学校已有两个校区,占地约3.6万平方米,有学生约2000人、教职工100余人,美术、音乐、体育、科学探究等功能室一应俱全,书法、美术、葫芦丝等兴趣小组丰富多彩,还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是新时代赋予希望工程的新使命。在国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希望工程全面升级,将资助对象扩大到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将“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
希望工程推出“圆梦行动”帮助农村经济困难学生迈入大学校门由简单物质扶助提升为“学业资助+社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