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发的《市开展20xx企业薪酬调研的工作方案》要求,我区人社局领导高度重视,特聘用、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此次企业薪酬调研工作。从5月15日开始前期准备,一直到6月5日和6月8日对我区内企业的两次培训结束,在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之下,调研工作得以有序展开,圆满完成。
一、基本调研情况
这次薪酬调研工作市里提供了251家企业的样本初始名单。其中,经过工作人员的电话联系,对于已注销、无法取得联系、拒不配合及不属于我辖区的企业,及时上报给市里并进行替换,我区共替换了131家企业。
在确定了样本企业后,我队立即着手把样本名单分工到个人,并逐一将培训时间、地点电话通知到各企业联系人。并充分贯彻落实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精神,利用最短的时间把培训事宜通知到位,同时把各企业参加培训的人员名单逐一确认以保证最终企业人员的到场培训。最终在我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于6月5日和8日顺利组织完成了样本企业进行薪酬调研软件的使用培训工作。
培训结束后,各工作人员分工明确,每人负责50家企业,专门跟踪联系各企业的薪酬调研人员,认真指导企业进行数据填报,同时督促企业按时报送调研数据。最后,我队对数据进行汇总、审核后,于6月11日将全部数据上报给市里。
二、调研工作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初始样本企业的确定不够合理。我队在确定样本企业的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或是不属于区辖区内,或是已经注销的;还有的企业有多家分店,但总店不在区内,而该企业的名称同时出现在我区和别区的名单上;同时,还有部分企业是多年没有业务的近似于空壳的企业。
(二)部分企业态度恶劣、拒不配合。在联系企业参训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比较配合。但还是有部分企业联系人态度恶劣,有的直接表示不会配合调研工作,有的则表示每年都抽取他们参加薪酬调研,占用了他们的人力物力。
三、对今后调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及时更新企业信息,科学确定样本企业。在薪酬调研工作开展前,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更新各区的企业信息,对于变更住址、已经注销的企业及时进行调整和替换,对于有多家分店的企业,应当避免该企业同时出现在几个区的名单上。
(二)对拒不配合调研工作的企业加强走访。对于此次调研中态度恶劣、拒不配合的企业,我队应在日常巡查中,加强对这些企业的巡查、走访。对发现问题的企业进行整改,不及时整改的进行处罚。对没有发现问题的企业对其进行企业薪酬调研的宣传,以便今后薪酬调研工作的顺利展开。
本次调研报告由xx人才研究院采用了问卷调研、实地访谈(含面谈和电话访谈)、座谈会、实地走访、数理统计和德菲尔法等研究手段,借助于微信、电子邮箱、社区论坛等多个在线调研工具,经过多维度组合和联立分析,得出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短期和长期股权、期权激励计划和特殊待遇等方面可靠的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20xx年11月份数据,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722,786亿元,gdp同比增长0.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3%,第二产业增长0.9%,第三产业增长0.4%。7—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7%、5.6%、5.4%。cpi同比上涨3.3%。
在上述环境下,受疫情、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大部分公司都出现了现金流告急、营销转化率低等难题,超六成企业取消了原来的涨薪计划,采取保守的薪酬措施。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受疫情影响,诸如医疗健康、电商直播、在线教育等行业,反而逆势增长。
表1:五大区域样本城市分布情况。
从行业来看,有效问卷分布如下:汽车490份、电子信息602份、文创传媒551份、医疗医药566份、物流快递687份、新能源527份、教育580份、互联网行业及it816份、金融行业465份、房地产425份、现代制造343份、人才服务596份、批发零售xx06份、化工能源499份。
图1-2:样本数据企业类型分布。
课题组对24个城市之间的行业、职级、职能等基本薪资平均水平进行分析。基于客观数据进行挖掘与洞见,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了薪酬福利的水平、结构与变化的现状与趋势。
1.20xx年薪酬整体预期。
图1:20xx-20xx年全国整体薪酬增长情况。
调查显示,20xx年总体薪酬预期涨幅约4.54%(图1中gdp、cpi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和预测,薪酬增长率来自xx人才研究院历年数据),较20xx年有明显恢复,但仍延续了自2012年以来薪资涨幅基本逐年递减的趋势(2017年有小幅增加)。
2.主要企业类型。
民企平均薪酬预期涨幅5.12%,大于外企涨薪幅度,国企薪酬水平稳中向好。
在不同性质的企业间,民营企业平均涨薪幅度为5.12%,国有企业平均预期涨薪幅度3.29%,外资企业(含欧美)的平均涨薪幅度是3.57%。
除了受海外日趋严重的疫情影响之外,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也令诸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计划屡屡受阻,放缓了外资企业薪资增长预期。在实现以经济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双循环战略目标指导下,国内不断扩大内需和消费,民营企业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仍表现出韧性与活力,国有企业则维持稳定涨幅,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企薪资涨幅稳中向好。
3.重点城市。
新一线城市在20xx年平均薪酬涨幅在5.72%,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从城市平均薪酬预期水平来看,20xx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率先恢复,薪资水平仍领先其他城市。其中,北京以144,127元居首位,上海138,436元紧随其后,南宁最低56,368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线城市在20xx年平均薪酬预期涨幅在5.72%,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4.重点行业。
金融行业平均年薪143,692元领先,人才服务行业待遇中等偏上。
从薪酬绝对水平来看,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明显,金融业收入遥遥领先其他行业。调研显示,20xx年金融服务行业平均年薪酬的为143,692元,而排名第二的互联网行业薪酬为117,413元;人才服务行业平均年薪酬为1xx,152元,在十三大行业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从薪酬涨幅水平分析,医疗医药行业整体平均薪酬涨幅保持平稳增长,受疫情影响,大健康产业日益受重视。汽车行业20xx年仍然是一个艰难的年份,还在经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的交替阶段,不过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中集成电路行业有抬头上涨的趋势。
5.企业内职级/岗位。
互联网及it行业薪资领跑,主要聚焦大数据、算法等新基建岗位。
从不同职级薪酬水平来看,20xx年收入差距愈加明显。
互联网及it行业薪资20xx年涨幅最高,同比增长14.35%,主要是5g、算法等数字化新基建涉及岗位。其次为物流快递行业同比增长11.7%。房地产和汽车行业涨幅居末位。
从薪酬水平来看,互联网及it行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异较大。其中,技术研发部门薪资水平最高,人事行政部门最低。具体来看:
技术研发部的经理层及以上,其年薪平均为490,831元,远高于其他部门。其他部门的经理层及以上,其年薪平均分别为:市场销售部386,829元、采购供应链376,231元、生产或运营部369,336元、财务部350,580元、人事行政部321,329元。
技术研发部的主管层及以下,其年薪平均为179,182元,同样远超其他部门。人事行政部的主管层及以下,其年平均薪资最低,仅为93,495元。
调查组还发现,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趋势没有变化,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发展,各种性质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因此企业内从事将传统业务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岗位薪资在各岗位中相对最高。
6.自由职业/微创业者。
调研发现,自由职业/微创业者人群数量将有明显上升趋势,借助数字化平台微创业成为职场人才新方向。其中自由职业或平台微创业者的确如大家所理解的更多来自销售岗,但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是自己开店,更多是基于某些平台将自己技能变现。调查中各行业全职自由职业者的收入不尽相同,但年均收入已达xx万元。
7.灵活用工。
现代服务业有平均达79.3%的企业将采用灵活用工模式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疫情期间盒马联合云海肴、青年餐厅合作解决餐饮业人员就业问题起到显著效果,72.8%企业认为灵活用工的模式可以满足业务波动期的用工需求,55.3%企业认为灵活用工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综合用工成本。
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的灵活用工模式前四种为劳务派遣(51.3%),劳务合作(46.7%),兼职(36.1%),人才外包(29.8%)。
近日,由专业人力资源机构中智上海发布的全国薪资调查显示,xx年中国一线城市的实际薪酬增长在8.3%,企业呈现谨慎态势。预计xx年将延续放缓的态势,调薪幅度约为8.2%。经理、管理层收入增长下行趋势明显。报告认为这可能是受国企深化改革对高管限薪政策的影响。同时,一线城市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起薪水平差距缩小。上海应届本科生起薪最高,为人民币4578元,广州最低,为3990元;硕士生起薪上海、北京、深圳在整体水平波动不大,相较之下,广州与整体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博士及以上起薪,在北京和广州水平较高,均超过1万元/月。这说明大城市的人才需求正在向更高端流动,中低层次需求被压缩,导致薪酬增长乏力。报告分析认为,随着企业往内陆迁移,二三线城市的发展进程加快,加上国家对二三线城市人才吸引和招商引资方面的利好政策,使得二三线城市的人才争夺继续升温,薪资也持续较高幅度增长,尤其是xx年,中西部二线城市的实际调薪幅度较大。人才管理服务商科锐国际近日公布的《xx年企业薪酬调研报告》也显示,二三线城市预期xx年薪酬涨幅为9.0%,高于一线城市;非管理层薪酬涨幅为10.3%,同样高于一线城市非管理层。相比一线城市8.3%左右的薪酬增长,二三线城市中最抢眼的是成都(9.9%)、西安(9.7%)、重庆(9.7%)、武汉(9.5%)。
生活成本高企催生“跳板论”长沙某医药行业民企主管招聘工作的副总经理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他也曾经在北京工作过6年,两年前回到老家长沙,他认为,一线城市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对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对于一些医药企业来说,一线城市企业结构相对高端,对经济环境变化很敏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后,一些城市企业薪资增长也会有所放缓。而且,一线城市生活节奏快、高素质人才多、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随着薪资增长的放缓,这些原本的负面因素就会给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形成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刚毕业不久的非本地生源的大学生,交通、房租、吃饭成本都在攀升。去年刚刚从上海回到南昌某电台工作的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生王静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上海工作每月房租2500元、电话上网费500元、交通500元、吃饭买东西3500元,再加上每年回家的火车票,一个月7000块钱的工资能维持“月光”就已经很不错,有时候还需要家里接济。她说,回到南昌后,每月5000元的工资虽然比上海有所减少,但是毕竟家里已经在南昌给自己买好了房子,不用再交房租,现在每月能存下xx多元,加上刚刚发的2万多元年终奖,春节后打算贷款买车,而这在上海是想都不敢想的。她还对记者说,“5000元的月薪在南昌属于中高水平,这得益于我之前在上海的工作经历,回到南昌后我用在上海学到的东西开办了新的节目,也在短时间内做到主编一职,所以我认为年轻人毕业后在大城市锻炼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记者采访发现,房租和吃饭已经成为一线城市“北漂”一族的主要压力,综合记者采访的12位大学毕业五年以内人员的回答发现,他们的吃饭成本和房租成本每年上涨10%~20%,平均占他们收入的40%~60%,“月光族”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不到一半的人需要家里不时地“接济”一下。而买房对他们来说,也不太可能。一是房价太高,即使家里能拿出首付,那么以后每月面临高额月供会让他们压力倍增;二是很多一线城市的限购措施,也让他们暂时不能获得购房的资格。“只有全款买得起房的同学才想着永久留下,我们这些人每天都在想着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三年前毕业于北京城市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王凯对记者说,“听说,我老家湖北那边有很多人在做电子商务,我打算趁过年的时候回去看看,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就不回北京了。”
跳槽有风险人生需谨慎资源一定会流向更需要的地方,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未来区域不平衡发展必将被打破,而多极化的发展氛围也会在中国形成。“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接触过很多从一线城市回到老家的白领,他们重新在二三线城市创业、工作,有成功,但也有失败的。”段立新说。中国的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温差都可以相差50℃,更别提不同城市的市场环境与文化。“欧洲人曾经说过,中国的地区差异比整个欧洲都要复杂。准备要回到二三线城市的人才有很多问题必须考虑清楚。”二三线城市有不同于一线城市的游戏规则,如不太重视服务,契约精神比较差,所以,在工作以及与同事交往中,就不能生搬硬套一线城市的模式。更关键的是二三线城市可能没有一线城市所拥有的完善的生态链作为支持系统。“还是以医药研发为例,如果一个研发人员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工作,那么,他的公司附近经常会有高端的科学家讲座,如果他感兴趣可以随时加入、探讨;如果他想找投资人加盟自己的项目那更方便了,张江有很多投资人在寻找可行的项目;而在研发过程,张江附近还有很多公司提供研发的设备、实验室。”因此,段立新建议,不管是“跳板论”还是“逃回北上广”,最重要的还是青年人选择最适合的、最能释放自己才华的空间。
本文目录。
从最新出炉的《苏州高新区xx年企业薪酬。
》获悉,去年高新区企业整体调薪幅度平均值为9.5%,较xx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有近七成的企业在法定假外再增添5天福利假;给员工定期进行体检的企业超过了95%。该报告耗时6个月,协助调研企业达136家。其中,外资企业占82.1%。主要涉及机械制造、电子制造、软件服务、医疗器械和新能源五大行业,占比分别为39.8%、24.1%、9.6%、8.4%和10.8%。
对比xx年参与企业构成来看,折射出该区域在转型升级中变化明显。其中,高新区(中国)总部企业数量从xx年的20.5%上升到25%,上市公司数量由13.9%上升至19%,而分公司规模有所收缩,从19.6%下降为7.1%。传统的机械和电子企业占比有所下降,现代服务业和新能源企业的数量分别较xx年增加5.1%和9.9%。
xx年,有92%的参与调研企业进行了调薪,整体调薪幅度平均值为9.5%,较xx年下降0.5个百分点。在各层级调薪幅度中,操作工调薪幅度最高,为11.3%,专业技术人员为9.5%。预计xx年各层级薪酬增长都将略高于xx年,操作工增长幅度为12%,整体调薪幅度平均值将会增长9.7%左右。
从薪酬结构来看,与xx年相比,高管年基本工资占总薪酬比例从91.8%降到79.8%;一线员工的年基本工资占总薪酬的比例,则从58.9%上升为63.9%,反映出区内企业薪酬结构更趋合理。
该报告显示,xx年,企业新进员工率平均值为38.4%,员工离职率平均值为29.4%,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