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关系是一切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的主动性行为。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当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时,作为初级组织形式———社会解体开始出现,它的建立仅仅是为了凝聚成员的力量抵御外部侵袭,满足成员求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各种社会关系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当社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存在和发展遇到了麻烦,出现了障碍,而这种麻烦和障碍又是来自于今天称之为社会公众的时候,我们说这种组织就或多或少具备了“公共”性质,此时,这个组织要想顺利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处理好与这部分公众的关系,方能越过障碍。这便是公共关系出现并发展的客观基础。这里组织的公共性指的就是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组织生存发展命运的公众群体数量和质量,换句话讲,一个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的命运在多大程度决定于社会公众对它的认知、评价、支持和合作的趋向,这个组织就具有了多大的“公共”性。应该指出,社会组织的这种“公共”性具有一种“强迫”的味道,是一个组织不得不做出这种选择的一种表述。试想,如果一个组织可以不和任何公众打通,或者说不需要作出任何讨好公众的努力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十分明畅的长期的生存发展,那么它就根本没有必要劳心费神去搞什么公共关系。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同一个历史阶段的同部门中是有显著差异的。从历史角度看,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仅需要独裁的方式就可维护政权的巩固和延续,不需要做特别的讨好公众公共关系,虽然从根本上讲它也得适时缓和与民众的关系,因为“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我们认为这时的组织几乎没有什么“公共”性。而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充分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公众的自主意识增强,一个组织和社会公众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的关系,甚至完全置身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此时,这个组织为长期生存发展就必须做出讨好公众的选择,这时的组织就具备了很大的“公共”性。在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部门,组织的“公共”性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工商企业其生存发展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公众的认知、评价、支持和合作的趋向,而军工、食盐、石油等部门国家专营。前者是完全的公共性质的组织,而后者却很少具有公共性。综上所述,一个企业是否具备“公共”性,或具备多少“公共”性,就客观地决定了它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公共关系。我们的绝大部分工商企业是完全的“公共”性质的组织,公众就是主宰这些企业命运的上帝。因此,对于具有公共性质的工商企业来讲,公共关系不是它要不要或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采取的主动性行为
2、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组织形象问题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组织形象概念是整个公共关系理论概念群中的核心概念,甚至可能说一部公共关系就是关于组织形象问题的学问,这是因为:(1)从历史角度考察,我们发现公共关系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以塑造组织形象为主导的发展史。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形象塑造由自发走向自觉。现代公共关系以艾维李为界,那些古代人们争取民心吸引民意的活动可以称为“准”公共关系时期,而艾维李以后的公共关系可以称为现代公共关系,是因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在“江朗才尽”之后不得不选择主动的在公共中塑造良好形象的公共关系的方法,以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此时,塑形象便成为组织的自身行为。二是组织形象塑造由被动走向主动。公共之文艾维李的“公众要被告知”的公关原则,无疑是出于无奈,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段提出的客观要求。即便是到了爱德华伯奈斯的时期“投公众所好”,比艾维李显得自觉,但还是迫不得已,其功利色彩十分明显。到近代“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的出现,才开始比较主动地考虑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才考虑“我们要发展,要和公众一起发展”的问题。此时组织形象塑造从被动变为主动。三是组织形象塑造由单一走向全面。早期公关活动手段单一,关注的也是比较单一的形象,这便是常说的“公共关系是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去解决或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公共关系”的含义。二战后,公关运作的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方法上不断改进,组织塑造的形象也就更加丰满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组织塑造形象的行为将成为一种真正主动自觉行为,就像今天的人们骑自行车和呼吸空气一样。(2)从概念涵盖面角度考察。我们发现只有组织形象这一概念可以对公共关系理论触角进行全方位涵盖,而公共关系中的其它任何概念关系、传播、公众进行分析,发现可以发现它们都不能成为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3)从职能的角度考察。公共关系有许多职能,诸如搜集信息、决策咨询、协调关系、凝聚人心、解决危机、塑造形象。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公共关系的这些职能之间都具有相关性、重叠性和不周延性,它们或者是以良好形象为基础,或者是为塑造良好形象而服务,只有塑形象这一功能可以渗透和涵盖到其它功能之中并深刻说明公共关系的本来函义
3、企业形象塑造的过程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点。公共关系是关于组织形象和信誉的学问,但它研究的不是关于组织形象和信誉的一般规律的问题。组织形象的一般规律是管理学、行为科学、交际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公共关系是在这些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学科的成果,专门研究组织形象塑造过程的理论的,也就是说它的重点是研究组织如何塑形象的问题,而且是某个具体形象的塑造过程。从内容看,它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的形象比较模糊,没有引起社会公众关注,更谈不上社会公众对组织有良好的印象和评价,并采取动手合作行为,此时,公共关系将帮助组织设计出一个立足于现实的,但又是理想的组织形象体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组织形象。二是当社会组织的形象处在良性发展状态时,公共关系选择合适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帮助组织“防微杜渐”“更上一层楼”,始终保持它的良好的发展势头,从而建立起一个长盛不衰的组织形象。三是当组织的形象因某种原因受到损害,发生恶性变化,引起形象危机时,公共关系利用自己健全畅达的关系网络优势,和公众充分的信息沟通的办法,在公众中说明真相,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并促使公众在了解的基础上达成理解、谅解、同性和合作的态势,使组织形象向好的方向发展,至少也要阻止它继续恶化。从过程看,组织形象塑造要经历初创、发展和巩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有机联系,各有侧重利于效果积累。初创时期的组织形象塑造,以制订战略规划和提高组织知名度为主,强调要持续、连贯和有计划地做好工作
发展时期的组织形象塑造可增加形象内涵,培育组织美誉度为主。强调形象和信誉就向做学问一样,不进则退,即使你在初创阶段已经塑造了良好形象,如果有一段时间看不见或听不到有关组织的东西,组织的形象就会很快从公众脑海中消失,因为公众是“健忘”的。如果你经常做工作,即使发生了不利于组织的事,至少也不会误解,更不会站到对立面去。巩固阶段的组织形象塑造要在“规范化和经常化上下功夫,强调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公关工作不断创新,组织形象永葆常青。从方法看,公共关系主张借用传播手段,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双向沟通的渠道,使组织了解公众,公众认同组织,实现组织和公众双赢的目标。而传播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传播带来不同的效果。有些公共关系工作仅仅给公众传达了某种信息,引起公众注意并使公众和组织一起分享信息;有时组织多种多样的人际交流活动,目标在于联络情感,有效降低公众心理防预机能,促进公众认同;第三个层次是努力改变公众的态度,实现公众态度由负态度向正态度的转变,以及正态度向高层次发展的目标;最后一个层次是通过一系列有关活动引发公众的某种预定行为,达成公关目标。而这四个层次的传播活动连续进行和效果的不断积累,最终塑造了几尽完善的组织形象。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公共关系协调关系塑造形象,实际上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比如行政的、法律的、政治的、心理的和信息传播的方法等。它之所以选择了信息传播的方法,是因为其它方法有的很有效但后遗症很明显,有的虽然后遗症不明显,但效率极低。而信息传播的方法是双向的、互动的、对称的、平等的、平衡的、隐含的、免费的、中性的、充满人情味的、双赢的和最少后遗症的,它创造的是一种环境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塑造组织形象,因而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若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如果你想让公众了解你、理解你、同情你和长期的支持你,那么先去创造你的环境———这就是现代公共关系。从与方法对调公关原则看,公共关系在塑造组织形象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科学有序健康有效。一是求实性原则,表述为先有事实,后有公关;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二是公开性原则,即公共关系敢于公开,无私无畏,必须公开,别无选择;有限公开,讲究技巧;坚持原则,注重效果。三是谋利性原则,即公关敢于在自己的大旗上写上,公关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塑造形象的方式谋求自己的利益———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但从方法看,谋利性原则的实现是通过先利人后利己方法而得到的,因此谋利性原则可以表述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公众利益至高无上,社会责任责无旁贷。四是一体化原则,即全员pr,具体表述为,上下相一致,全员共参与,同塑新形象,再创新辉煌
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不仅仅是交易主体,更重要的是正成长为经济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社 会这一崭新的大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承担更多的责任。近年来我国企业公众形象虽有所改善,但不少企业公众形象事件仍然强烈地影响着消费者或客户利益,使人们感到触目惊心。由于恶性的、负面的企业公众形象事件的集中爆发,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真正开始关注自身的公众形象。比如,博士伦公司隐形眼镜护理液问题,戴尔公司笔记本电池召回事件,日本sk-ii化妆品查出含违禁药品事件等,使得这些国际知名企业的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受损。国内企业的丑闻也是不断,如药品行业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制售假药案、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不良事件等,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生命安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同时企业员工权益方面的事件也比较突出,如深圳女工高温加班猝死、深圳富士康血汗工厂,还有华为公司的“床垫”文化引发员工过劳死,以及层出不穷的矿难,对我国企业公众形象造成了很大负面的影响 真可谓2006年是一个不平静的一年。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的外贸经济增长一直被经验性地理解为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比较优势”。中国大量低成本的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首先得益于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无限供给和由此导致的劳动力价格的低廉。在民工大量集中的生产制造业,只有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是符合劳动法规定的,许多民工不仅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工资以外的福利,而且经常面临着无偿加班的“非法”要求。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众形象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软竞争力的今日,这种“比较优势”已经逐渐成为制约甚至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还有近几年所谓“牙防组”的一系列认证问题,引发了来自公众的“诚信冲击波”,使协会和认证机构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而相关行业领域中个别企业的公众形象也成为公众质疑的对象。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级政府加大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估,相对忽略对社会责任的要求,如忽略对产品与生产安全、职业健康、劳动者合法权益以及环境保护等的关注。因为认识不够,造成了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层出不穷,这必然造成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缺失和公形象意识的淡漠,也将成为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管理学理r为,现代企业公众形象建设最突出的趋势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社会的兴起与关注。这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公共关系能力的枡
个人形象的重要性
一、得体的塑造和维护个人形象,会给初次见面的人以良好第一印象
包括发型、着装、表情、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女士的化妆及饰品等。最近服装自由的大企业越来越多了,对于着装也越来越自由化。要想给人以好感,得体的塑造和维护个人形象是很重要的。基本上是无论男女均穿商务套装,要以高雅的穿着做为工作服。另外,装扮要看场合。不只是着色和款式,也要注意服装要合身。西方国家人民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互相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在正式场合下,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体现一个人内在品质。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在美国,握手时,男女之间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紧,如果对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主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掐下手套。如果因故来不及脱掉手套,须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还应注意人多时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见面时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后顺序一样,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二、个人形象不是个人性的,它承担着对一个组织的印象
服饰礼仪、职业礼仪渐渐成为企业的必修课。服饰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表示相互的尊重与友好,达到交往的和谐而体现在服饰上的一种行为规范。职业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总是穿着黑衣服,戴着黑框眼镜,而且是多家跨国公司的形象代言人。他说这种着装并不是什么特意的形象设计。只是觉得别的颜色驾驭不住,怕穿了不合适。而黑色很简单,在正式、非正式的场合都适合,尤其是当我一天当中参加很多活动时,黑色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着装没有必要讲究名牌,另外保持形象的连贯性也很重要。千万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否则会把自己的形象一段一段破坏掉。我本人比较同意他的说法,尤其要讲究个人形象的连贯性。会给人一种稳定、诚信的感觉
三、个人形象是沟通工具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商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信任度,是来自语言、语调和形象三个方面。它们的重要性所占比例是:语言占7%;语调占38%;视觉(即形象)占55%,由此可见形象的重要性。而服装作为形象塑造中的第一外表,而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你的形象就是你自己的未来,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形象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形象应该为自己增辉,当你的形象成为与有效的沟通工具时,那么塑造和维护个人形象就成了一种投资,长期持续下去会带来丰厚的回报,让美的价值积累,让个人消费增值。没有什么比一个人许多内在的东西都没有机会展示,还没领到通行证就被拒之门外的损失更大了
四、个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的发展
做为一个企业,个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成功或失败,这是显而意见的。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意识到了个人形象与修养的重要性,才能体会到个人形象给你带来的机遇有多大。同时要注意交往的对象,与大众传播、广告或是设计之类等需要天马行空般灵感的行业人士交往时
......试读结束,免费注册后点击这里下载完整电子版(2023年公共关系学主要学什么(精选5篇).doc)